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吐利—里有水饮,吐得严重,也下利但是不严重;
手足厥冷—如果是胃气衰败得逆冷,躁扰不得安宁,是死证;本条的手足逆冷是水气上冲得厉害,胸中大气受阻,所以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者—呕吐极其严重,病人极其难受的感觉;
少阴病呕吐、下利,再并发太阴病是一个危险的证候,但是本条是像少阴并发太阴的呕吐下利,而非真正是,所以不是死证。
吴茱萸汤应用较多,温中健胃祛水,吴茱萸汤专治气上冲,此方大温大热,病人有热不可用,如柴胡证的呕,越吃越严重。临床上吴茱萸汤(苦、辣)证以吐为主,吐得厉害。
临床上西医诊断为美尼尔综合征,病人晕得厉害,又吐得严重,多是吴茱萸汤证。
临床应用:1、剧烈头痛或头晕而呕吐,或恶心欲吐,无热象者(即除外小柴胡加石膏汤证),本方俱有捷验;2、西医所称的美尼尔氏症亦多见本方证,宜注意;3、偏头痛,尤其偏于左侧者,大多属于本方证;4、胃脘疼,呕而不欲食者,宜本方。若更腹鸣、大便溏频者,可于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治之,即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合方,无论肠炎、冑溃疡依证用之均有良验;5、剧痛的青光眼而呕恶者,也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少阴病,下痢,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这条是少阴病传入半表半里而发为少阳病,胸满、心烦、咽痛都是热上炎的反应,下利也是热性的下利,而非虚寒的下利。
猪皮润燥解热;白蜜甘甜缓痛;白粉就是米粉,安中养胃。
这个病很轻。
临床上少阴病以传厥阴、太阴为常,但是也有传少阳、阳明的;太阳病传里以传少阳、阳明为常、也有传厥阴、太阴的。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临床经常遇到扁桃体发炎,多由外感(发烧、怕冷)发展而来,咽痛轻症无大碍,如果严重时不能发汗的,需用清凉解热的方法。少阴病发汗的机会并不多,所以把咽痛放在少阴病篇,怕放在太阳病篇误被发汗治疗。
其实本条更应该放在少阳病篇,‘口苦、咽干、目眩、眼睛红、耳朵聋,凡是孔窍的病都属于少阳病。
一般的咽痛都是指一侧、局部痛;后面的‘咽中痛‘是整个嗓子都痛,较严重。
咽痛轻症用一味甘草就可以,生甘草解热、解*、止痛;较重的咽痛需加桔梗,桔梗利于咽痛,排痰、排脓。
极其严重的咽痛,用桔梗汤是不行的。临床上治疗扁桃体炎,胡老常用小柴胡汤加石膏再加桔梗,效果很好;如果化脓了,小柴胡汤加石膏、桔梗则不能使用,需增液养阴,如白虎增液汤,玉女煎,加祛痰、治咽喉痛的药物。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方
半夏(洗,破,如枣核大)十四枚 鸡子一枚(去*,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这条就很严重了,整个喉咙,局部有化脓溃破,以至于不能说话。
半夏下气治咽痛,鸡蛋清清喉咙,古代唱戏的人都喝鸡蛋清;醋收敛,敛疮面。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不当散服
半夏散和苦酒汤都大量用半夏。
半夏散及汤方证是外有风邪,用桂枝甘草汤加半夏。这类的嗓子痛都特别重,古人把这类的嗓子疼叫缠喉风,有痰涎缠绕,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桂枝治痛,如身疼痛,也治喉痹痛。半夏治咽痛。
虽然此方临床很少使用,但是胡老认为遇到嗓子痛的病人可以使用。
咽痛常使用甘草汤、桔梗汤,后两个方剂也可以临证使用。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是说太阳阳明合病,有表证同时有下利,才可以使用葛根汤;
56条‘若头痛者,必衄,桂枝汤主之‘意思是如果有头痛又有衄血的状况,要用桂枝汤,桂枝汤的应用都是在津液丧失之后,如自汗、盗汗、鼻衄,桂枝汤有甘温养胃益气的作用。
本条的意思是少阴病同时有下利,用白通汤。
葱白是辛温发汗药,干姜、附子大热。白通汤可以治疗阴证。与麻*附子细辛汤、麻*附子甘草汤一样,也是少阴病发汗的方剂。温中都有治寒性下利的作用。
白通汤发少阴表证之汗,《千金方》豆豉加葱也发汗。如果感冒买药不方便,可以用葱加姜放适量红糖发汗治疗。
临床上遇到下利,如果有表证,无汗脉浮紧的情况,可用葛根汤;如果汗出脉缓弱,用桂枝汤;如果现脉微细,有表证的少阴病,可用白通汤。下利而以表证出现的情况,可以用发汗法治疗,并非发汗就可以治疗下利。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作为学习目的而设计,不作为治病之处方,请勿盲目试药,因中医讲求的是辨证施治,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不良后果!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随时与我们联系(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