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爪金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寒痰湿痰呕吐时作梅核气,调治常用这两 [复制链接]

1#
关于痰生百病,我想先跟大家说说发生身边的一起悲剧!有一个体弱多病的大娘,因为儿子要分家产生气了,开始不吃不喝,睡不着觉,然后得了一场大病。他的老伴性格暴躁,看到大娘生病后,也开始生气,尔后开始胸闷、心慌,血液迅速升高,很快脑血管破裂,患了脑溢血。事后分析,皆因痰而起,痰蒙心窍。中医上说“百病皆由痰生”,如果不把痰吐出来就会让病一直拖着,导致悲剧发生。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痰是五脏功能失调产生的浊物,它可以阻闭心、脑、肾或肢体,埋下各种疾病的隐患。有专家指出,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根,这三大器官是人体生痰的主要脏腑。因此要注意调养好这三大脏腑的运化功能,通过防痰治痰来达到祛病保健康的目的。

一年四季,不同的原因都可致人体五脏功能失调产生痰浊。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顽痰可以诱生百病,如肿瘤、乳腺增生、中风、高血压、咳嗽等都与痰有关,因此,古今养生名家都十分注重引导人们防痰治痰症来祛病保健康。

痰分有形与无形

从中医角度来讲,痰分两种: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又谓狭义之痰,为咳咯而出,或呕恶而出,容易被人察觉,故又称为外痰;

无形之痰,又谓广义之痰,不易被人察觉,只能从症测知,其病变和临床证候,从内向外,故又称为内痰。

有形痰病会有明显的症状,根据这些症状,可以有效地诊断早期疾病。

痰从何来

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素问·经脉别论》

水饮,由胃而入,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调,水液得以下输至膀胱;同时又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将津液布散于周身。

下输至膀胱中的水液,再在肾的气化作用下,一部分(浊中之清的部分)上注于肺,润养肺金,一部分(浊中之浊的部分)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痰的实质就是水

有的医家明确指出,痰的实质就是水。

如张景岳说:“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源,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食欲不化,土不能制水也。”

赵献可也说:“盖痰者……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为痰,则水沸为痰。”

肺为储痰之器

肺气通于天(气温、粉尘、细菌、病*等),为娇脏。

中医上常说:肺为储痰之器,因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当邪气侵袭肺时,损伤肺气,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

痰虽从肺出,但中医认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水行不利之象。

咳嗽即为风不调之象,咳痰即为水不调之象,均非肺之独病,而是与其它脏腑密切相关的。

脾为生痰之源

脾主健运,运化水液,是水液代谢的中间环节。若脾虚健运失职,则水湿停滞,淤而成痰。

《医宗必读·痰饮》:“按痰之为病,十常六、七,而《内经》叙痰饮四条,皆因湿土为害,故先哲云:‘脾为生痰之源’……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

脾生之痰,痰色白稠厚易出,仿佛有从咽喉滑入口中之感,不需用力咳出,常称此为湿痰嗽,不称为咳痰。

湿痰嗽,指痰湿壅肺所致之咳嗽,具有痰出嗽止之证候特色。

在临床上,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生气不布),二是湿困。

肾为生痰之本

因为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充足是脾阳健旺的根本。而脾阳健旺是正气内存的根本,正气内存则是邪不可干的保证。

所以,在健旺脾阳的同时,要考虑是否存在肾阳不足之象,适当配入温补肾阳之品,如附子、肉桂、细辛、淫羊藿、吴茱萸等。

肾阴虚,导致肾不能纳火,肝火就旺。要肝肾同养,补肾阴的药六味地*丸。

.湿痰、寒痰

半夏辛温而燥,可入肺脾;茯苓甘淡,能入脾肾。我们都知道,脾为生痰之源,半夏长于燥脾湿、化痰浊,茯苓甘补脾助其运化水湿,二药共用能止未生之痰;肺为贮痰之器,半夏能温脏腑化寒痰,茯苓淡渗利湿导痰湿从小便而去,二药相须可消已生之痰。当然啦,二药还常与陈皮、干姜、细辛、天麻、白术等药同用,以便更加精准地打击湿壅于肺,或是寒饮咳喘,或是痰湿上扰清窍等证,体现出对病位、病机的精妙把握。

2.呕吐

李中梓在《雷公炮制药性解》中写道,半夏“下气止呕吐……大和脾胃”,而发挥半夏降逆止呕之功以治呕吐之症自医圣张仲景已有之,张仲景认为它适宜于多种原因所致呕吐。因胃热而起的呕吐,半夏常与竹茹等清胃止呕的药同用;因胃阴虚而起的呕吐,常配伍麦冬等养胃阴药。而茯苓一则能健运脾气,二则能利水渗湿,常常与半夏、生姜同用于痰饮或寒湿,以及胃虚气逆所致的呕吐,多能获效,如小半夏加茯苓汤。

3.梅核气

梅核气因气郁痰凝而成,主要表现为咽喉有异物感、胸膈满闷,但喉镜检查常常显示无异常。半夏厚朴汤就是梅核气的专方,特为肝气郁滞而使肺胃气津亦不畅,导致痰气凝结于咽喉所设。方中半夏既能化痰散结,又能降气和胃,转输津液;茯苓渗湿健脾,助半夏化痰气;再加上厚朴之行气宽中燥湿、苏叶之理肺疏肝、生姜之温散水气,诸药共奏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功。

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猜你还想看:

嗓子有痰咳不出咽不下,专家手里有小偏方,这个花加猪肝几天解决!你学会没?

祛痰止咳、清热消肿,一味草药能起3个功效,不妨了解

嗓子痰多怎么办-嗓子发痒发干家庭基础调理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