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爪金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二十张中医药验方 [复制链接]

1#

简易方,即简单易学、易用之方。本篇所选用的简易方,均为余临床所运用过的方子。虽然简单,也要在辨证的前提下实施。其中有用过多次的,也有仅用过一次的,但都是有良好效果的。

这些方子既有学习别人的,也有自己揣摩的,也有流传于民间的,个别还是比较驰名的方子,这些方子还将在以后的临床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医圣张仲景说过,“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凭脉辨证,这是为医之道,也是国医大师成名之道。这里所说的“博采众方”,就包括藏于民间郎中之手的单方、验方,这些方子都有简便易学易用的特点,这也是中医学的财富,也是有益于百姓身心健康的灵丹妙药。

以下所举之例,不可小觑,也可能为您解决一些疑难病症,这就是编写简易方的初衷。

1.慢性支气管炎方

炒葶苈子15克,炒白芥子6克,炒苏子10克,炙百部10克,*芩10克,鱼腥草30克,橘红10克,清半夏10克,炒杏仁10克,炙冬花10克,浙贝母10克,茯苓12克,炒白芍15克,罂粟壳5克,生甘草10克。

水煎服,或按照一定比例制成丸剂服用。学生用余的经验方,治疗数百例慢性咳喘者,多是慢性支气管炎,远至*、青海等地区,疗效良好。

2.贝母二冬膏

据历史记载,光绪二十五年八月三十日,慈禧自觉咽喉干燥,干咳少痰,遂召太医入诊,诊脉后拟方贝母二冬膏。

取麦冬8两(克)、天冬8两(克),水熬去渣,加入川贝2两(60克),水煎去渣;再用鸭梨20个,去核,压取汁,与药汁混合,加蜂蜜收膏。

二冬甘寒,润肺宁心,清热生津,对内伤咳嗽属肺燥证者,颇佳。

3.久咳不止方

大蒜两瓣,冰糖15克。放在蒜臼内捣成泥状,然后放在小碗内,加入少许蜂蜜,沸水调和均匀,一次喝下。

止咳效果快,且无副作用,对剧咳不止者,起效立竿见影。

4.肺气肿方

蛤蚧6对(尾),川贝40克,西洋参40克,炒葶苈子60克,紫河车30克,地龙40克,生甘草20克。研细末,装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

主治肺气肿之气喘、咳嗽。服用后,咳喘减轻,身感有力。

5.高血压粉剂

天麻2克,三七粉1克,决明子粉3克。以上为1次量,每日3次。

主治高血压及脑梗死,有瘀血指征者。

6.高血压茶剂

杜仲叶10克,霜桑叶10克,绞股蓝茶10克,三味放一起,沸水冲泡,饮之。主治轻度高血压,具有头晕、耳鸣症状者。

7.风心病经验方

金银花12克,连翘10克,阿胶10克(烊化兑入),生地15克,*参15克,酸枣仁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30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

此方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某中医杂志,余用至今,对缓解风心病之心悸、胸闷、关节疼痛、心律不齐等,有明显效果。

8.心脏放支架后化瘀方

丹参15克,赤芍15克,红景天10克,茶树根15克,苏木10克,降香10克,白檀香10克。大便秘结,加生白术30克,生决明子30克;心神不宁,加柏子仁15克,酸枣仁15克。

经用5例,心胸憋闷减轻,大便秘结缓解,患者自述服中药后感到舒坦。

9.健胃茶

茉莉花茶5克,苏叶3克,金石斛3克,橘络3克,生甘草3克。为1日量,沸水冲泡,慢慢饮之。

有醒脾健胃之功,用于慢性胃炎。此茶已用20余年,可作为慢性胃炎之保健茶饮用。

10.制酸剂乌贝散

溃疡病有胃酸过多者,古方有左金丸,近人有药学家王药雨先生所制的乌贝散。

取乌贼骨30克,浙贝母30克,共研为末,每次服用3克,温开水冲服,每日3次。若放入汤剂中同煎,须减量。

11.五土四神汤

土炒苍术10克,土炒白术10克,土炒山楂18克,土炒砂仁5克,土炒陈皮10克,补骨脂10克,吴茱萸6克,肉豆蔻10克,五味子6克,水煎服。

此方为余师张文甫先生的经验方,具有补脾益肾、培土止泻的作用。主治慢性肠炎所见之腹泻,腹痛,大便多呈稀薄或水样便。对于体力劳动者,喜饮凉水解渴,往往引起腹泻、腹痛,此方最适合服用。

12.治疗急性腹泻方

忘年交赵某,年38岁,医院,经用补液、消炎、止泻等治疗3天,花费近3千元,也无效。来电告余,“有什么办法快快止泻,说话都没有力气了。”

余告之,生山楂克,马齿苋30克,广木香6克,*连6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

服用1剂,腹泻停止;两剂后,如同常人。赵某说:早知道中药见效这么快,也不会花那些冤枉钱了。

13.久泻不止方

生山楂50~克,酸石榴皮10克,水煎2次,共取毫升药液,分3次喝下。

对于慢性腹泻,或慢性菌痢,均有很好的疗效。

14.治疗腹胀方

余兄在东北工作50年有余(已于年病逝),喜欢民间验方,他给余留下一张治疗消化不良腹胀的方,言在当地流传甚广,许多家庭都配制有这张方子,以备不时之需。

方药与配制:鸡内金、高良姜、荜茇、佛手、肉桂、广木香各20克,研细末,加克药用苏打,和匀即可服用。每次1/3汤匙,日服1次。晚饭后服用为好。

凡用过者,无一不效。

15.三子止痛汤

蔓荆子10克,荆芥穗10克,生决明子10克。水煎服。

主治头痛、头晕。余常用此方治疗头痛、头晕,每能获得良好效果。

16.久淋不止方

桉树叶15克,瞿麦15克,金钱草30克,知母10克,*柏6克,甘草10克。水煎服。

此方主治前列腺炎或前列腺增生所致的小便频数、尿等待、尿不尽等。桉树叶是主要药物,不可用他药替代。

17.尿蛋白食疗方

公鸡1只(约克),*芪50克,赤小豆50克。放锅内,加水炖2~3小时,以喝汤为主。1周服完。

18.呕血方

炒*芩12克,炒*连10克,炒大*6克,炒杏仁10克,炒枳壳10克,炙桑皮10克,炙枇杷叶12克,炙前胡10克,川贝母10克,阿胶10克(烊化兑入),代赭石30克,降香10克,田三七3克(为末,冲服)。

主治消化道呕血,亦可用于支气管扩张咯血。血止后,吐黏痰,用下法治之,炒薏苡仁15克,茯苓30克,白果10克。

此方来自豫东名医朱西成先生,献方时间约在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余还是学生,对朱老的医德医术非常尊崇,对他的献方都一一记了下来,此方应用至今,经治10余人,均获良效。

19.降脂茶

生山楂15克,绞股蓝10克,荷叶10克,三味合一,泡茶饮之。

主治高脂血症。

20.升降散加味方

王某,男,7岁,发热39.5。家长甚信中医,家中凡有病者,均来余处诊治。舌质红赤,苔*腻,脉象细数。

予升降散加味:僵蚕10克,生大*3克,蝉翼10克,郁金6克,连翘30克,薄荷10克(后下),苏叶10克(后下),鱼腥草15克,生甘草5克。

服用1剂热势大减。翌日早上体温为37.3;后加入大青叶6克,射干5克,大力子5克。继服3剂而愈。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互联网和出版刊物,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仅做信息分享,不作为医疗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外国人都开始学中医了,你还在等什么?

赞赏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

无论您有多忙,请花1秒钟时间把它放到你的圈子里!可能您的朋友也需要!谢谢!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39520.html

温白丸的流传·《敦煌》内药方

同仁吴博发现,敦煌医书中,有一首与温白丸高度接近的药方。收录在《敦煌古医书考释·不知名药方第六种》,名为“内药方”,原文如下(本文称“内药方1”):

内药方。疗一切风冷病。

人参巴豆蜀椒制,熬*连桂心茯苓乌头炮干姜猪牙皂荚去皮,炙桔梗紫苑

柴胡菖蒲食盐远志厚朴当归杏仁恒山附子炮磁毛石姜茱萸青本香

枸杞子莨菪子以上各二分葶苈子四分牵牛子二分兔丝子二分

二十八味。

上以前件药共二十九味,并须好药捣,绢罗,罗之用蜜和为丸,如酸子。欲内时以黑饴饼子裹药令遍,无饴绵裹亦得。

凡欲内药,晚间早食,须出入胡蹲坐,以中指内着少许唾便令滑润,偃腰卧,其药直入腰,温下部。内讫即卧,更勿举动。至一更药热,动觉腰胯暖。二更五脏流通,腹内迥转。三更渐抽腹内,状如霄鸣。四更药热争力,有少不安,脓水恶物即出。

于净地便转以杖抬看病状,自觉虽水出,不令人虚,百事无妨,不须补疗。

其药治积年沉重腰脊宿冷,胯疼,冷库、阴汗,阳道衰弱,两膝顽痹,夜卧小便多,尿后余沥、痔病,癖气,块气,*气、脐下宿冷,上气瘦嗽、吃食呕,余水即心腹满、久患心痛、饮食不消、妇人信不通,白带下,或生养者多,因资皮肤干瘦,冷气、白痢、马坠内损,五劳七伤,热风,暗风、摊风,手脚战掉、白虫,蛔虫,留虫、疝气下坠、面黑点蝇,癖块大如杯、捖食物不消,终朝呕,变腹内坚结,上气冲心,妨两肋恒似刀刺、夜卧不安、妇人不肥,梦与*交。内此药不问老少,无不差者。

臣亲内药,经三日下出长虫五寸二十余,稠脓三、二升,出病,患除愈。

臣叔先被马坠内损,经三、四年,天阴风肿即发,疼痛不可堪忍,卧在床枕。内药五日,下紫黑血三、四斤,恶脓水二、三升。

妻患脐下妨痛,绝嗣十余年,每发状如刀刺。内药,下黑血、恶物八,九升,出小虫三十余个,其病即差,便即有子。

臣试有效,录状奏闻。(马继兴·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中卷P-)

温白丸:

紫菀(二分)吴茱萸(二分)石上菖蒲(二分)厚朴(二分)桔梗(二分)皂荚(二分)乌头(十分)茯苓(二分)桂心(二分)干姜(二分)*连(二分)蜀椒(二分)巴豆(二分)人参(二分)茈胡(二分)

上十五味,捣,下筛为散,用好蜜和,更捣三千杵,丸如梧子大,服二丸,不知稍增,可至五丸,以知为度。当下心腹积聚久,癥瘕块大如杯碗,*疸宿食,朝起呕吐,四肢痛,上气,时时腹胀,心坚结冲心,旁攻两胁,彻背连胸,痛无常发,绕脐痛,状如虫钻。

该“内药方”包含有温白丸的全部药物,更加食盐、远志、当归、杏仁、恒山、附子、磁毛石、青本香、枸杞子、莨菪子、葶苈子、牵牛子、兔丝子等共28味药。不过剂型与用法方面,二者不同;温白丸为内服丸剂,内药方为外用栓剂。

但不论是内服,还是外用,二方用后的症状反映,却是一致,皆是先排除寄生虫或瘀血,再是排“脓”。

巧合之处是该“内药方”,亦有3则验案;一是该献方人(身份是官员)自己;二是该官员长辈,因从马上坠落,已3/4年,疼痛难忍;三是该官员妻子,因脐下疼痛导致不孕,已10余年,内药后,脐下疼痛缓解,随即怀孕生子。可见该方的作用,甚是神奇。

内药方验案表

序号

患者

病症

药后反应

1

官员(献方人)

不明

内药三日下出长虫五寸二十余,稠脓三、二升

2

官员之叔

马坠内损,疼痛不可堪忍,卧在床枕

内药五日,下紫黑血三、四斤,恶脓水二、三升

3

官员之妻

脐下妨痛,绝嗣十余年,每发状如刀刺

内药,下黑血、恶物八,九升,出小虫三十余个,其病即差。便即有子。

如同南州刺史阴铿将温白丸上献给皇帝一样,该官员亦将此“内药方”上献给当时的帝王(臣试有效,录状奏闻)。

笔者发现,此内药方,同时出现在《敦煌古医书考释·不知名药方第九种》,原文如下(本文称“内药方2”):

内药方。

人参巴豆蜀椒*连桂心茯苓乌头干姜口子

皂荚桔梗莨菪子紫菀柴胡菖蒲石盐远志厚朴

当归杏仁恒山附子磁毛吴茱萸青木香菟丝子葶苈子

二十七味各等件,葶苈子四分熬(马继兴·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中卷P)

“内药方2”较“内药方1”少“枸杞子、牵牛子”二味药,余药相同。只是没有记载主治病症。

同仁包伯航言:“既往认知中早已散佚的西汉时期方剂可能并没有全部失传,而是通过历代医家有意无意的抄录增损,在东汉、魏晋、两朝、隋唐的医籍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留。”出土汉简与晋唐医书方药比对(二)

通过“《敦煌医简》治久欬逆方——温白丸——内药方”的流传,我们再次发现:古老的经方,默默的被一代代有心人用心传承,他们以有限的生命,凿开顽冥的时间之石,将一道温柔的光,照亮千年之后的岁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