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女,75岁。
主诉:胃不适多年
现病史:胃病多年,稍有饮食不慎或情志不畅即反复。现:胃痞硬,心慌,心悸,嗳气,纳少,几乎不能吃饭,进食后反酸,吐清水,流口水多,右胁痛,失眠,不能吃凉的,大便一天三次,不稀,之前大便干,小便易上火灼热,易低烧,37.2℃,手脚不觉凉。不怕冷。舌淡胖苔薄白脉弦弱,双关弱。
诊断:胃痞(肝胃虚寒)
治则:暖肝温胃
方药:吴茱萸汤加减
吴茱萸10g*参15g扁蓄6g
瞿麦6g车前子15g(包煎)
生姜3片,大枣3枚为引
7付,日1付,水煎,分两次温服。
按语:病人是家里一个奶奶,老胃病多年了,几乎每年都会做胃镜,服用过很多中药,但效果一般。近来胃又有不舒服,听说我是学医的,就过来看看。初见人,精神状态可,但形体偏瘦,初辨为寒热错杂,准备予泻心汤,病人自己说是多年的老胃病了,没少吃中药,且近期情绪不稳,考虑其半夏剂、苓桂剂、香砂类等没少吃,遂改变辨证思路,给予吴茱萸汤散寒暖肝温胃。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厥阴寒气犯胃则流涎、不欲食,寒浊攻冲则心悸不安,故予吴茱萸汤加减。病人服药后反馈能吃下饭了,打嗝、心慌、反酸缓解,仍有流口水,因种种原因,不再服药。
林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