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酒渣鼻中医医院 http://m.39.net/pf/a_8733706.html吴茱萸系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将近成熟的果实。其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吴茱萸碱及去甲吴茱萸碱。
吴茱萸,最早载于《本经》中品,云:“吴茱萸,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别录》补充云:“大热,有小*,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吴茱萸应是辛苦而热,有小*之品。其主要作用为散寒止痛,理肝下气,除湿。
经方中有三方用及吴茱萸,主要取其暖肝下气之功。
(一)用于厥阴气寒之证:
肝居中焦,肝寒气逆上冲可引起呕吐、吐涎沫、头痛之证;肝寒下迫,则又可引起下利。不管呕吐、下利还是头痛,皆是厥阴肝寒而致。仲景用吴茱萸汤治疗。
在《伤寒论中》,把肝寒单纯犯胃引起的呕吐,称为阳明病;把肝寒既上逆犯胃引起呕吐,又下迫于肾,使关门不闭而下利,吐利交作,手足逆冷,烦燥欲死的,称为少阴病;把单纯肝寒循径上犯引起的干呕、吐涎沫、头痛者,称为厥阴病。
这三种病皆为肝寒而郁,上迫下奔而致,病机一致,故可异病同治,而均采用吴茱萸汤治之。吴茱萸汤中用吴茱萸配生姜,更增其散寒之力,另用人参、大枣补中益气,土旺木自安,方用吴茱萸为君,正为散厥阴肝寒而设。正如周岩所说:“吴茱萸味辛则升,苦则降;辛能散,苦能坚;亦升亦降,亦散亦坚,故上不至于极上,下不至于极下,第为辟肝中之寒邪而已。”
《本经》说吴茱萸“主温中下气”,《别录》说它能疗“腹中绞痛”。仲景独具慧眼,认为这些功能全在于温厥阴之肝,其腹痛,其上逆,皆在于肝寒而致,不在中焦脾胃,故仲景治疗单纯中焦寒凝腹痛呕吐之证是决不用吴茱萸的。
此外,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亦为厥阴脏寒而设,正如李荫岚所云:“久寒不但滞在经络,而更滞在脏腑,故用吴茱萸生姜,直走厥阴经腑,以散其久滞之陈寒也。”
(二)用于厥阴血寒之证:
肝主藏血,吴茱萸入肝散寒,不仅能散气分之寒,亦能散血中之寒。温经汤便是一例。温经汤适用于冲任虚寒兼有淤血所致之崩漏证。冲任之脉起于少腹,厥阴之脉亦循于少腹,温厥阴即可温冲任。温经汤用吴茱萸合桂枝、生姜、当归、芍药、川芎、丹皮、温暖冲任、养血化淤。方中另用人参、阿胶、麦冬等,补气养血止血。全方共奏益气养血,温经通脉之功。此方是后人常用的一首行之有效的调经方剂,方中即用吴茱萸温厥阴血中之寒。
此外,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其实不仅可以散厥阴之气寒,亦能散血中之寒。所以吴茱萸能够增强细辛、桂枝、当归、芍药、木通温散血中之寒。吴茱萸的这种功能,或许就是《本经》说它除“血痹”的具体体现吧。可见,吴茱萸既能散厥阴气分之寒,又能散血中之寒。
经方中虽仅三方用及吴茱萸,但已充分发挥了其功效。吴茱萸在经方中的用量有两种计量方法,一方用重量计为三两,二方以容量为单位,多者二升,少者一升。近代吴茱萸的用量入煎剂为1。5~5克,后人亦有外敷足心,以引火下行治疗口疮之用,一般适量即可。吴茱萸辛热燥烈,易损气动火,不易多用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视频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