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我和大家聊聊,肚脐周围总感觉疼痛,是怎么回事。
肚脐,是阳气之镜。阳气不足,肚脐先知。经常肚脐以及脐周疼痛的人,要警惕脾肾阳虚的问题。
有一张很典型的医案故事,我和大家分享一下。
有这么一个男子,53岁,姓张。
这个人,大概有10多年了,肚子都不好,间断性地出现慢性腹泻、便溏症状。
后来,大概是从就诊的一年前的一阵子,每到早晨天四五点钟,就感觉肚脐和肚脐周围疼痛,随后肚子里开始咕噜咕噜直响。这时候,必须上厕所。大便夹杂着不消化的食物。拉完了,感觉就好受点。
这个人也找过不少医生,吃过不少的药。但是,效果甚为。
后来,问题愈发严重。
患者到处求医,最后,找到当时*中消化内科名家,曾获国医名师称号的王长洪教授。
刻诊,见患者脉沉,苔白,舌淡红。自述,平日腰腹畏寒怕冷,一着凉就像“抽筋”一样地疼,全身还疲乏无力。
经过肠镜检查,没有任何异常。
这时候,王师给开了一张方子——
茯苓15克,补骨脂10克,肉吴茱萸10克,山药10克,白术10克,淡附片10克,豆蔻10克,苍术10克,薏苡仁10克,干姜10克,五味子10克,肉桂6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患者在服药7剂以后,诸证都有所减轻,但是,早晨依然会腹泻。效不更方,白术增加到15克,肉桂增加到10克,薏苡仁增加到20克,淡附片增加到20克。
患者再服药14剂,大便基本成型,每日排便2次,早晨肚脐作痛、肠鸣之感消失,畏寒怕冷也大大缓解。
此后,王师遵上方,去掉了淡附片、苍术、五味子、吴茱萸,加减拟方,患者再服28剂,病情稳定,诸证悉平。
其实,医案中,患者的问题非常简单,是典型的脾肾阳虚。
患者脉沉细,舌淡红苔白,腰腹部畏寒怕冷,全身疲乏无力,这些都是典型的阳虚表现。
我们再看看王师当时开的方子。
茯苓15克,补骨脂10克,肉吴茱萸10克,山药10克,白术10克,淡附片10克,豆蔻10克,苍术10克,薏苡仁10克,干姜10克,五味子10克,肉桂6克,炙甘草10克。
这个方子显然是四神丸的加减。
四神丸,是《证治准绳》里的配伍,基本组成:肉豆蔻、五味子、补骨脂、吴茱萸。其中,肉豆蔻,温补脾阳,兼能止泻。补骨脂温补肾阳。五味子收摄止泻。吴茱萸暖脾阳。
在这个基础上,用茯苓、薏苡仁、苍术、白术、山药来健脾利湿,用干姜、淡附片、肉桂来温补肾阳。这个用药的基本思路。
注意:不是所有的肚脐周围疼痛、腹泻、肠鸣,都可以用这方子来应对。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还有很多。其中,脾肾阳虚是最典型、最多见的病因,而非唯一的病因。有些人,单纯的脾虚湿盛或肝郁脾虚。有些人,在脾肾阳虚的基础上,夹杂肝郁的问题。有的人,属于肝郁脾虚,内有郁热。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辨证施治。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不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点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