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爪金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吴茱萸汤可治干哕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皮肤 http://m.39.net/disease/a_10163779.html
第条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大吐大下之,极虚”,伤寒本当表解,但有些医生不顾患者的实际情况,死守计日内传的方法,就出现了误诊误治。参《外台秘要》:“时行病始得,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可见,即使到了唐朝,华佗一脉的计日传经还是临床医生的诊治规范。四日在胸用吐法,五日入胃用下法,所以会出现“大吐大下”的治疗方法。大吐伤阳气,大下伤阴津,导致脾胃气血津液“极虚”。“复极汗者”,大吐大下后,津液大虚,但表邪未解,表证仍在,此时应当参91条,条意,以四逆辈先温其里,后治其表。但是,后面接诊的医生发现之前的医生都是误诊误治,不顾患者大吐大下之虚,仍发汗解表,“复极汗”就是又大量发汗。“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这是仲师自解,对医生为什么会“复极汗”作出的解读。阳主外,阴主内,外气怫郁就是阳气怫郁,“阳气怫郁”首见于太阳篇48条:“……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如果医生认为外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那患者就倒了霉了!如果医生按照下面的条文理解,“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本条“外气怫郁”是大吐大下之后,虚阳外越所致,若认为“外气怫郁”是汗出不彻,应当继续发汗,脾阳更虚,就胃寒了。“复与之水,以发其汗”,注家在这里或避而不谈,或强行解读,如刘渡舟刘老说:“如果医生还用水疗,与之水以发其汗,叫他多喝点儿开水,要给他发汗”。胡希恕胡老说:“以水怎么发汗?像茶叶水就可以发汗,也可能是喝热水后温覆取汗”。只有曹颖甫提出:“盖‘以发其汗’四字,实为衍文。遍考古方,未闻有以水发汗者,即服五苓散后,有多服暖水发汗之条。要其所以发汗者,在五苓散而不在水。况按之本文,初未尝言暖水乎。向来注家,含糊读过,可笑亦可叹也”。个人认为,此时“复与之水”是因为大吐大下造成津液亏虚而口渴,会喝凉水。“因得哕”,本来胃中极寒,不纳水谷,再喝点凉水之后,造成干哕。哕有两种解读,一部分注家认为是干呕,一部分注家认为是呃逆。我支持干呕,哕是个像声词,就是干恶心时发出的声音。仲师在《金匮要略》中就将呕吐和哕放在一起,“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说明呕吐与哕在病机上相似。《医宗金鉴》中说的明白:“论中以呕为轻,以哕为重。盖以胃中有物,物与气并逆,所伤者轻;胃中空虚,惟气上逆,所伤者重故也”。哕就是胃中空虚,严重的干呕。所以,虽然“哕”不是厥阴病,也可以用治疗“干呕”的吴茱萸汤温胃降逆而治之。“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这也是仲师自解,是对本条造成“哕”证病机的提炼。胃中寒冷,不能受纳水谷,连水都不纳,所以出现胃气上逆的干哕。第条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课前思考:1.“哕而腹满”是实证还是虚证?2.如果大小便利,用何方?如果小便不利,用何方?如果大便不利,用何方?3.尤在泾曰:“此热入太阴而上攻阳明之证,与厥阴无涉”。那本条文为什么放在厥阴篇?一得斋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