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凑(旧作腠,《御览》作涛,是)理根杀三虫。一名藙。生山谷。
吴茱萸,味辛、苦,气温,大热,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有小*。入肝、脾、肾之经。
吴茱萸辛热,但它又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它带苦,在诸多中药当中,辛热通阳比较常见,但同时还能够滑利下降,这样辛开苦降,集于一体,真是难得的药物,吴茱萸就像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既可以带兵打仗,决胜于千里之外,又可以内治理国家,把朝廷内部安排得有条不紊,文能安邦、武能御敌,国家自然安定,身体的浊阴自然随着吴茱萸的苦降给赶下去。
吴茱萸善入肝经,驱肝寒、疏肝郁、散肝滞,是治疗肝寒气滞诸痛的要药。我们知道,肝经上至巅顶,下至足大趾,肝经都可以通达到。在经络系统里讲:“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也就是说经脉所延伸到的地方,出现的寒气瘀滞疼痛,都能通过吴茱萸暖肝寒,再配伍适当的药物都可以把局部的瘀塞通开,疼痛解除。
像厥阴头痛,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上讲:“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厥阴头痛呢,是厥阴肝经受寒,病人脉象偏迟,舌苔偏白,容易伴随,干呕吐涎沫,这是肝寒犯胃只表现。
肝为五脏六腑之贼,肝经寒凝,阳气不能条达,往往会导致浊阴降不下去。
在《伤寒论》里讲:“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一个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那个脉啊,弱到你几乎把不出来,也就是这个脉隐隐约约的快没有了,这种时候,上中下三部都是这样子的,你就要先想到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里面有当归、白芍养阴血,桂枝、细辛开发阳气,吴茱萸、生姜散寒降逆,大枣、炙甘草培补中焦,通草可以连通脉道,等讲汤方时,我们再开详细分析。
中医里讲,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吴茱萸、生姜之辛以温胃。四肢皆禀气于胃,所以四肢厥寒,气血供养不够,其治在胃。应该让胃部能够辛开苦降,把温热的气血,打到四肢去,再寒积收回来排下去。
而吴茱萸在古人认为正是辛温走散之药,能使风寒湿之邪从腠理而出。我们知道脾胃不仅仅是气血生化之源,还是身体气机升降的出路。当我们的脾胃功能强大,热气才能由中焦向四旁散达,当中州气足,四旁气血充足,那么手足厥寒的症状就会解除,细欲绝的脉象也会因为得到足够的气血而充实。
《本草衍义》里讲:“吴茱萸此物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在中医有一种拉肚子叫做五更泄,五更泄有个特效方,叫四神丸。
四神丸就是由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四味药同用,我们吃的食物都是交给脾胃腐熟,当脾胃阳气不够时,食物就消化不了,凉在里面,拉出来或清冷,或完谷不化,或吸收不彻底。
中医看到这个象,就要懂得给脾胃加把火,灶下火热才能够腐熟水谷,而胃火呢有依赖于肾火,而吴茱萸入脾、肾,且味苦,苦能降气,所以用大辛大热的吴茱萸,直接把热气下达。凡脾胃肠腑中气,喜温而恶寒,寒则中气不动,不能运化水谷,那么水谷变凉冷不消,瘀积在腹内,变为拉稀,吴茱萸禀火气而生,味辛气温散寒温中,燥湿解郁。所以凡寒气在腹,气不得温,腹满下痢,常常会用到吴茱萸。
禁忌:多食伤神,令人起伏气,咽喉不通,动火昏目发疮,恶丹参硝石白垩,畏紫石英,凡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均忌用吴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