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爪金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助力脱贫攻坚书写贵州故事此心安处是榕江 [复制链接]

1#

黔地多山。打开贵州的卫星云图,雷公山和月亮山之间,榕江县像一片绿叶,不经意地散落在贵州的东南隅。这一片“绿叶”中,90%也是山,绵绵大山,沟壑纵横,山高路远,曾经的偏远和闭塞,让这里发展艰难。

真正走进榕江,缘于3年前我接受的一项任务,到榕江县挂职扶贫。3年来,行走于苗山侗水之间,一声声清脆的山歌,一张张朴实的脸庞,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像清晨叶尖上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辉映着脱贫攻坚的峥嵘岁月。

每到一个村,肖智勇都要查看村民饮水设施。(受访者供图)

姚秀*,是我刚来榕江时认识的土生土长的本地汉子。清癯、瘦削和不善言辞,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他的老家平永镇中寨村,离县城约50公里,从雷公山上下来的一条小溪穿寨而过。经长年冲刷,小溪的两岸已经四处崩塌,河床里也乱石嶙峋、淤积严重。姚秀*指着散落在两岸的木房子和层层叠叠的田块告诉我:“这里就是我们寨子十几户人家的住房,田地里种的都是中药材,全村人脱贫的希望。一场洪水一来,我们的希望就会全部泡汤。”姚秀*的脸上写满了担忧。

回到省城,我第一时间向省水利厅汇报。投资万元的中寨村生态防洪堤项目很快就得到立项支持。施工建设期间,姚秀*成了寨子里最忙碌的人,这里搬块石头,那里撒上草种,还要不断地监督每一道工序。边参加防洪堤义务劳动,边加紧组建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我再次来到中寨村时,修砌一新的生态式防洪堤,让整个小山寨变了个样。两岸如磐,溪水清亮。姚秀均自己种在堤岸上的柳树,初吐新芽,娇嫩欲滴。更让姚秀*自豪的是,村里的户贫困户已经全部加入了合作社,中寨溪两岸的中药材已经由几百亩发展到了余亩。人水和谐,产业兴旺,姚秀*和其他村民们成功地实现了脱贫的梦想。

榕江县“社社联建”工作入选《中国金融创新与扶贫年鉴》,并获得优秀案例奖。肖智勇代表榕江参加论坛,在北京向与会领导、专家和全国各地代表推介“社社联建”。(受访者供图)

信任是合作的基础,中寨村防洪堤项目的建设,让姚秀*增添了在家乡发展中药材的信心,也鼓足了他易地发展油茶产业的勇气。我在深入榕江县的19个乡镇调研后,针对林种结构单一、水土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高效利用的问题,向县委、县*府递交了《守望绿水青山寻找绿色突围》的调研报告,提出生态扶贫绿色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办法,得到了县委、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工作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地申报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县。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既是产业转型,也是机制创新,需要项目区群众的理解与支持,需要社会资金的先期投入。万事开头难,如何起好开头一步?

我首先想到了姚秀*。这时候的姚秀*,已经成为平永镇科星中药材公司的董事长、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他陪同我参观新的中药材产业园,展示区整整齐齐地摆列着金钩藤、独角莲、吴茱萸等中药材,还有大大小小的灵芝,大的直径约两米长,姚秀*做着两手合抱都抱不过来的姿势,笑得合不拢嘴。得知我的来意后,姚秀*爽朗地承应下来,要当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排头兵。说干就干,两年来,姚秀*带领他的脱贫创业大*,在崇义乡、寨蒿镇等地流转荒山荒地,一鼓作气种下了多亩油茶。在姚秀*公司的示范引领下,县内外的公司、合作社纷纷加入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来。全县万元的以奖代补财*资金,按1:1的比例撬动社会资金万元,共栽种油茶等经济林4.56万亩。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让项目区的荒山披上了绿装,产业结出了硕果。待到盛产期,项目区每年的总产值将达到2亿元以上。

肖智勇(中)与贵州大学教授*剑(右)到水土保持项目油茶基地了解情况。(受访者供图)

发展特色种植业,我庆幸遇到了姚秀*。而韦仕江、石俊山等人,则是我在推广生猪产业“代养”模式时遇到的“姚秀*”。受“猪周期”价格波动和疫情等影响,年全县生猪养殖合作社普遍亏损,生猪产业几乎“崩盘”,其中韦仕江所在的兴华乡乌秀村生猪养殖合作社、石俊山所在的古州镇车江六村种养殖合作社,都已濒临关门破产。年3月,我组织全县生猪养殖合作社的负责人到外地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向合作社和养殖大户介绍“五统一”代养模式(即由大集团公司统一投放仔猪、统一提供饲料、统一防疫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购销售)。经过反复动员,韦仕江、石俊山成为第一批“吃螃蟹者”,分别在兴华乡和古州镇尝试“代养”。代养的第一批猪出栏时,石俊山两眼发亮,掩饰不住地兴奋:第一批猪就赚了20万元,57户贫困户户均可分红余元。同样也尝到甜头的韦仕江,已经在着手新建第二个养猪场,信心满满地要把合作社以前的损失全部补回来,向贫困户们兑现年底分红的承诺。在韦仕江和石俊山等人的带动下,全县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有17家合作社和大户加入到“代养”模式中来,一年可新增出栏生猪3万余头,产值达1.4亿元,代养利润达到万元左右。

肖智勇到榕江罗汉果种植基地了解情况。(受访者供图)

发展产业,不会总是一帆风顺,酸甜苦辣各种滋味都有。但是我想,关键的时候还得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经过艰苦努力,县里终于招来了一家全国顶尖级的生猪养殖企业,以此期盼带动全县的生猪产业转型升级。项目虽然已经选好址,但却因为选址处涉及到两个村民小组的土地纠纷,迟迟动不了工。项目所在的村、镇协调了好几回,两个寨子就是各不相让,而且矛盾还愈演愈烈。今年的7月11日,项目所在的镇组织两个寨子再次到现场调解,两个寨子各来了十几位代表,两边争执不休,现场的气氛似乎一点即爆,能燃得起火来。我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往现场赶,等我赶到时,两个组的代表已经不欢而散。这次没能解决问题,下次就很难把两个组的代表再组织到现场来,调解的难度就更大了。我连忙两头追赶,把两个组的代表又邀请到山头上来,并分头协商,耐心劝解。奇迹终于发生了,两边握手言和,各让一步,现场临时起草纠纷调处协议,各个代表逐一签字确认。我因势利导,让大家在现场的山坡上合影留念,剑拔弩张的场面一下子变成了轻松愉快。活动结束后,我把照片精心装帧,分送给各个村民。几十年土地纠纷的阴霾烟消云散,两个寨子的村民们已经彼此往来,亲如兄弟。

告别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榕江的变化点点滴滴而又无处不在。与发展产业、改善人居环境等外在变化相比,让我感触更深的是村民们精神面貌的变化。这里的民风仍然醇如美酒,这里的村民们却比以前增添了更多的豪迈与自信,增添了发自内心深处的幸福感。

此心安处是吾乡。弹起了牛腿琴,唱起了侗族歌,跳起了芦笙舞,苗山侗水新画卷怎能不让人陶醉。

(作者系贵州省水利厅办公室主任、榕江县委副书记(挂职))

文/肖智勇

文字编辑/邱奕

视觉/实习生曹芳芳

编审/李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